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883年,达尔文的表亲高尔顿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的论文,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即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应当跟其他动物一样遵循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尽量将优秀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这个理论在科学领域是无误的,但不幸的是,这个理论很快受到了工业国家的热烈追捧。许多国家根据"科学"依据,将人类分为优质基因和劣质基因,很多人在严格的优生法令下被迫绝育。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德国纳粹与高尔顿优生学理论的相爱相杀。
德国"生育危机"问题凸显,元凶居然是"优生学随着英美地区的"优生"运动传入德国,这一项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运动从科学中脱离出来,快速地滑向深渊。在那个年代,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狂奔,人民群众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选择了少生优生。
这个情况在德国尤为严重,他们将德国人民分为三六九等,以中产阶级为标准,符合标准的人民有"种族价值",不符合的则没有价值。
德国人民对"优生学"的理解日益扭曲,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看法。将有缺陷的基因留存给下一代是浪费社会资源,有必要把这些劣质的基因移出。
人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基因优劣。只要基因被相关机构评定为劣质基因,就会被周围的居民送去"强制性节育"。
失去繁殖能力,这对一个生物来说是致命打击。德国人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在1933年之前,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人口老龄化也悄然而至。
为什么德国会有这一现象?其中有几点重要的原因
第一,德国中产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选择生育更少的孩子。而底层的穷苦民众因为各种经济原因,无法养育更多的孩子,被迫节育。
第二,德国出于对女性健康的考虑,提倡避孕和堕胎。这两项提议是德国出生率低迷的主要原因。
第三,德国传统家庭模式为父权制家庭,这一模式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男性大量入伍而有所松动。女性逐渐成为了家庭的经济主力,在家庭中有了话语权。
随后,女性开始觉醒男女平等的观念,她们逐渐意识到,生育是她们的一项权利而不是义务。
1933年以后,德国总理意识到低出生率和老龄化不利于德国的发展。如果不尽快恢复"父权制模式"家庭,德国的生产力将呈现持续低迷的现象。于是,纳粹宣布,女性将只负责家庭事务。德国女性从男女平等的初春一下子进入了寒冬。
德国的街头再次失去了来去匆匆的女性,多数岗位招聘时对女性的要求更高,有些甚至写明了只招男性。没了工作,女人们只能围着厨房和孩子打转,出门需要包裹得严严实实。
虽然如此,纳粹的部分意识形态还是偏向于女性的。他们不断给女性"洗脑"家庭至上理念,提出了"儿童,厨房,教堂"这一概念,即妇女应当被限制在这三个领域中。女性从小就被鼓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母亲,养育越多孩子,这个女性就能获得更多的荣耀。
婚姻原本应该是幸福的代言词,却成为了生育的手段。所以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不关心自己的婚姻现状。德国政府希望人们进化出更加纯正的雅利安人,他们借助媒体的力量,向民众宣传雅利安种族比其他种族更加优秀。雅利安人有义务将自己的优秀基因传承下来。他们还创建了一个名为"德意志大家庭联盟"的组织,将符合标准的家庭结合起来,作为标准家庭颁发荣誉。纳粹声称,当这种标准家庭遍布德国时,德国将迎来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
德国的婚姻政策——妇女沦为生育机器
1933年,德国出台了第一个人口政策法,其中规定了优化人口的政策之一,就是强制优生和节育。纳粹建立了250个绝育法庭,由多名优秀的法官、学者来鉴别绝育对象。在此政策中,绝育的两万多名死亡者,有90%为女性。
纳粹试图用政策来约束德国人民的婚姻,将无价值的女性摒弃,留下优秀的"生育机器"。这与我国早期的包办婚姻相比,更加毛骨悚然。德国还出台过"结婚贷款计划",要求女性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生育健康的雅利安人。
这一贷款规定,妇女每生育一个孩子,就可以免除1/4贷款,只需要生育四个孩子,就能够免除全部贷款。这一规定对贫穷的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诱惑,对女性而言,就不一定了。
为了复兴雅利安种族,德国已经做了太多了,其中被迫背锅的犹太人最有资格说话。婚姻原本应该由两个幸福的人民集合起来,孕育爱的结晶。如果仅仅是希望扭转老龄化的现状,这种做法则是极端的。从"优生学"的扭曲开始,如今"优生学"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研究学者的避讳。
没有爱的家庭真的能够和睦相处吗?妇女的地位一低再低,几乎成为了繁育雅利安孩子的"温床"。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拥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中国的女性还能够出去工作、出去逛街、跟男性骂架。
这是许多伟大的女性们与社会斗争的结果,虽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有所不同,生活和工作中无法做到完全"平等",但是相对平等已经是一个很平衡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