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每个城市都有双重属性,就像万物皆有光影,但深圳的双重属性似乎比其它城市来得更加矛盾和割裂。一边是经济为王、效率至上的“搞钱永动机”,一边是“设计之都”、“书香之城”的伟大构想。
这样一个时常被戏称为“文化荒漠”的城市,却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找寻灵感和创新驱动力的独特舞台。这个舞台也吸引了BranD杂志,作为一本关注品牌发展,集结全球设计思想的创意杂志,它与深圳一样强调品牌设计的创造力。
从设计的角度望去,在商业肥沃却文化荒瘠的土壤上,深圳在地品牌能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呢?恰逢BranD十周年,在它举步迈向十一岁的新征程之际,我们邀请了11位深圳先锋设计师,以深圳为样本,共同探讨在地品牌设计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受访者介绍以受访者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Q1:深圳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被调侃为“文化荒漠”,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在地品牌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中呈现的深圳特色“在地性”?
曾令波:设计对于深圳,我觉得类似于一种“空气”的存在。在这样的空气中诞生的本地品牌,先天具备了更强的设计意识,与设计师的沟通、互动也更畅通。另一方面,对设计师来说,服务本土品牌可能会面临更高的专业挑战,它要求设计师对深圳的城市特质有所了解,并且要求在国际宏观视野下具体切实的设计。
孟申晖:设计之于深圳在地品牌,往往是以一种更先锋、更开放、更包容的状态进行介入,少了些历史包袱,多了些胆大与肆意。这种引领的角色固然美好,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的“在地”属性是相对模糊的,人们过于追求大步向前,缺少了些回头看,对于深圳在地文化的发掘还是相对表面。
张烁:深圳的品牌工作,相比较内地的公司,在速度和时效性上更有要求,需要品牌设计方能跟上快节奏的企业发展,同时为品牌方提供有效的落地性。深圳品牌在发展上有多面、务实和复合的特质,具体表现在一种“既要又要”的品牌需求上。比如我们为童筑文化公司设计的VI整体形象,既要关注建筑知识培训的专业性,又要给年轻的使用群体一种活泼趣味的感觉。
童筑文化公司VI设计©SURE
童筑文化公司VI设计©SURE
林溪:我觉得深圳特色或者深圳在地性是动态的或实用主义的,很难具体定性。很多新消费品牌的公司在深圳,但是他们是电商品牌,互联网企业。这个时候他在深圳的 “在地性”并不强,但这种“祛在地性”的透明感恰恰也是一种深圳的“在地性”。
如果不想着特色,不想着自我风格,想着把事做得更好更有纵深度可能最后会自然产生一种风格吧。
刘畅:我觉得目前深圳的本地特色就是就没有特色,这使得深圳成为了一个开放的试验场。没有特色就不会受到局限不会被束缚,这意味着设计可以更加自由地融合各种元素和风格,不受限于特定的传统或文化。我曾经参与的项目在从深圳迁移到东京后依然适用,这证明了设计的普适性和适应性。
Q2:您认为本土品牌设计应当重点着墨于“在地性”吗,如何看待“在地性”与品牌设计的关系?
廖子成:首先我们要判断“在地性”是如何影响我们所服务的品牌的,我们才能去展现它。不是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背景的才被称为“在地”,而是它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客群、想接触的市场是否想更专注于本地,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设计的手段去回应这些问题。
张烁:在设计中,如果有“在地”线索,同时在地线索对品牌方销售、引流有帮助,那我们作为设计方可以把在地线索予以翻译和放大,但没有的话也不必勉强。深圳相比较一些文化资源发达的城市,“在地”的资源就是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深圳本地的品牌做传播和销售。“在地”可以是一个资源,但不是必须的资源。
刘畅:是否强调“在地性”应该取决于品牌的定位和战略目标。无论选择哪种表达方式,关键是品牌设计要与目标相契合,这样才能够真诚的传达品牌的价值和故事。
林溪:“在地性”不会成为设计方案时考虑的前提概念,因为“在地性”这个词是抽象的,而设计要面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人群。所以如果设计成品最终体现了某种在地性,也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起始。我们面对的是具体问题,而非“在地性”这个关键词。
就像我们给Oct-loft旧天堂书店出版的唱片和B10 Live举办的音乐节做设计,应该也是深圳的一个特色。这个特色是因为策划人长期在深圳,有电台有发烧友,虽然小众但持续输出,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特色。这个纵深度本身形成了特色,视觉设计促成了一种二次传播。所以很多时候项目本身的特色可以通过视觉设计来帮助其发酵。
《天赋的疯狂》纪念磁带©来信收悉工作室
Q3:设计与品牌相辅相成,您认为设计应当如何反哺深圳在地品牌发展?
廖子成:我认为设计的作用一方面是在这种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协助这些在地品牌更深入或重新地挖掘自身的内在精神;另外一方面,是让这些品牌在立足深圳的同时,利用设计将品牌的定位放置于更有可能性的未来上,与品牌共同塑造品牌的面貌,以及对话更广大的受众。
王盛:我认为设计应该帮助深圳在地品牌的发展需要寻求品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仅只是品牌设计的独特性,而是深挖品牌内核,从产品到经营模式的创新。例如我们在设计the Spa的时候,打破了传统美容院的设计风格,以“治愈细胞”为主题,将细胞组织结构的空间化。以细胞裂变衍生为丰富的动线体验,完成了以“情绪释放”为理念的空间设计表达。
the Spa 室内空间©,拍摄:小云
肖琪媛:好的品牌设计可以让品牌在市场中更加突出,让消费者更加喜爱和信任这些在地品牌;同时设计又具有多样性与传播属性,如动态设计、新媒体设计、视频广告等,也为在地品牌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方式,更好的与用户沟通建立情感联系,提升了品牌的关注度与发展。
徐汉民:设计可以帮助品牌塑造相应的形象,增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在客户心目中的识别性,帮助品牌走得更远,让品牌的基础打得更加扎实。比如我们为 “有解”酸奶设计的品牌logo,在设计时分解中文文字笔画,以搅动酸奶形成轨迹表现,并将其与酸奶杯俯视图形结合,使整个设计圆满柔润。同时将系列产品以有趣动感年轻化的方式处理成图形符号,作为品牌的核心视觉元素,形成一个可以生长的品牌系统。
“有解”酸奶logo©以小见大
“有解”酸奶系列logo©以小见大
刘畅:把设计隐藏在产品背后,不喧宾夺主,不过度设计,并且给予品牌自然生长和进化的空间。把在地品牌推向他本来就应该去的地方,并且不要太多模仿你欣赏的设计工作,这会让品牌失去他本来的意义。
周圣典:设计师可以为深圳本地品牌创造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品牌标识和视觉风格;设计独特而吸引人的产品,融入深圳的本土文化元素、特色和价值观,使产品与众不同;帮助深圳本地品牌打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并通过视觉和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为深圳本地品牌的实体店或展示空间提供超赞的设计方案。通过打造独特而吸引人的店面和展示方式,设计师可以帮助品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Q4:您认为深圳在地品牌会朝着哪个方向成长?能为我们预测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徐汉民:深圳这个城市本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对于深圳的在地品牌而言,未来应该更加关注企业的“创新力”、“产品力”、“品牌力”和“发展力”。
肖琪媛:据我观察,深圳在地品牌会以更创新、活力、多元的发展方向,也会更注重品牌美誉度与品牌传播方式,在产品品质和设计上不断创新与改进,提升品牌价值与产品附加值,也会拥抱最新的发展趋势与平台,智能化与数字化等,多元化创新的发展。
刘畅:大品牌追求国际化和无属性,小品牌更注重生猛和意外,他们能够更敏锐的适应市场变化,提供独特耳目一新的产品和服务。
奢品中古包装设计©加减乘除创意设计
王盛:我认为品牌创新、社区文化、回归自然是未来深圳在地品牌的重要发展趋势。
创新是最基础的设计要素,只有不断创新与品牌升级,才能使深圳在地品牌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人们渴望情感链接与社交,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个能放松下来的设计场所,品牌未来的选址也将逐步偏向于社区型空间。
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自然资源已是稀缺资源。而育成于自然之中的我们,仍然需要和自然建立亲密的关系,从品牌视觉到空间体验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将健康与环保贯穿于品牌始终,从让品牌而回归自然。
周圣典:深圳的年轻人特别多,懂得与年轻人建立连结的品牌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在设计猫服务品牌Mimi Pool的时候就关注深圳以新青年为主、快节奏、热衷于在购物中心消费娱乐的特点,方案主设计师云旗、阿展及团队成员通过设计,使整体风格与形象匹配购物中心简洁明快的风格。同时注重设计中模块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商铺,确保高租金下的极致坪效。
廖波峰:深圳这座城市年轻人、外来人居多,在地品牌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喜好。这两类人大多生活在城中村一类的地方,城中村的文化和生态也是可以考察和参照的对象。例如2017年我将收集到的千余幅“禁止停车”制作成为手工书《白石龙“禁止停车”调查》。这些字体堪称城中村特征的缩影,因其使用的材料、载体以及书写者的性格不同,从而呈现出多元、生猛的状态,不仅丰富了字形之上的“设计”,更反映了以城中村为切面的深圳复杂融合的特质。
Mimi PooL室内空间©DXD
《白石龙“禁止停车”调查》手工书©有料设计
张烁:深圳一直是科技类品牌和产品的热点城市,背后有成熟的珠三角产业链作为配套基础,未来也会是科技品牌发展的热点。随着深圳人平均年龄的逐渐提高,新中产消费、婚恋、育儿、医疗、养老产业也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供需关系进入高速发展。
孟申晖:首先是品牌在地属性将变得更强。这种在地属性可以是先锋、潮流,也可以是解构、后现代,也可能是功能与实用性,这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定位及未来产业结构,但一定会走向某一种路径。其次文化观念将介入更深,随着设计师对在地文化的解读将越来越深入,“深圳”的在地品牌标签也会逐渐明晰。再者技术的融合也将更加广泛。湾区具备完善的产业端、科技端、市场端,有利于不同的技术逐步渗透行业壁垒走向交叉融合。
曾令波:我觉得通过多元创新和科技融合,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再造,这会是深圳在地品牌显著的发展趋势。深圳没有过多的历史包袱和“传统”的负担,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是全新的。如今,我们比前人更有机会从整个文化脉络、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宽度去思考我们自己的站位和方向——而不是纠结于本地还是他乡、东方还是西方。所以,如果我们有机会为人类贡献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就是深圳。
例如我们的作品现代毛笔,作品由设计师、传统毛笔手艺人、高分子材料研究者和精密模具制造商共同参与完成。通过对传统手艺和现代技艺的嫁接,催生出的更符合当代场景的“民艺新物种”。
现代毛笔©慢物质
正如我们所见,深圳这座城市在与其自身的矛盾中找到了生命力和创新力,同样,我们看到了11位设计师在冲击与对立中找到了设计的创新力。他们的声音多元,却共同传递出对深圳在地品牌设计未来发展的乐观与信心。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设计师,更多的品牌,以深圳为例,继续探索品牌设计的无限可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在地性”。
编辑| 郭安娜
视觉 | 宋佳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