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噪音:看不见的“杀手”!为健康亮起“红灯”
3月21日是第1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优质睡眠,开心益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喜临门睡眠研究院共同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报告全面解析了2021年中国睡眠指数和居民睡眠状况的变化,不同群体睡眠调查,以及睡眠与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相比十年前时间缩短近1.5小时。57.41%被调查者表示在近一个月有1-7天失眠,2.96%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时间失眠。近年来,失眠问题已经上升到年轻一代,20-29岁的青年群体每天睡眠时长为7.18小时,已无法满足该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
据报告课题组介绍,本研究所用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1年11月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调查样本为18—71岁成年人,最终获得有效样本6037个。
报告还指出,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看手机、上网拖延睡眠的比例越高。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睡不着?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有哪些:
1.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时长拖延。
2.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
3.睡眠环境遭到破坏,遇到看不见的“杀手”
不难看出不仅是睡眠时间的不够,睡眠质量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声环境质量也在下降,城市的发展,工业的兴起,道路的拓展不仅带来经济的腾飞,也对声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城市噪音、工业噪音、交通噪音成为生活中看不见的“杀手”,本就不长的睡眠时间因为声环境的破坏更加缩短。
长期经受高噪声刺激,可使人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疲倦、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生活,还会使人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增快、血脂升高、消化不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活动失去平衡,加重原有的抑郁或焦虑。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们的大声喧哗等等,都属于噪音。
社会必须向前发展,噪音不可避免,越是有困难我们越要克服困难,噪音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新噪声法于2022年6月5日正式施行,国家对声环境的重视也在加大,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加强噪音源头防控,加强工矿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音的治理。对噪音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责令整改,保障《噪声法》的有效落实。
然而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一些专业噪音治理公司成为此次噪音治理的主要力量,通过专业的勘测和设计,制定噪音治理方案,从噪声源、传播路径、个人防护等方面消除噪音,保障居民的生活和睡眠,中国的新生力量和生活环境需要大家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