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添加时间:2024-02-12

/

【摘要】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多方面的要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媒体、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科学设计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共同推动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性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包括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甄别能力及对媒介信息环境的认知能力。如果受众缺乏媒介批判能力,容易陷入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而不自知,比如“信息蚕房”效应。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对媒介信息还缺乏理性辨识能力,很可能将拟态环境当成客观现实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此次调查中58.6%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新闻信息持接受态度,其中10.1%的大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千龙网新媒介素养学院联合全景调研助手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也显示,42.7%的大学生在面对海量媒介信息时,缺乏信息甄别的能力。此外,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对消费和私人领域等媒介信息更感兴趣,而缺乏社会关注意识,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几乎不受关注,少数负能量信息反而有一定的生存和传播空间,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和批评能力。

(二)对新媒体依赖严重

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在我国7.53亿手机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5.4%;2017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0小时,相比2016年提高了0.6个小时。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且上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近年来,我国各地加强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效,高校网络基本普及,这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的依赖。本次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在4.5小时,而平时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分别是电脑(占比87%)和手机(占比79%),51.1%的受访者表示无法上网时会感到无聊、不知所措等。这种典型的媒介依赖症,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媒介参与和运用较为被动

新媒体时代,快速有效地获取媒介信息资源并主动参与和运用媒介是大众的一个重要媒介素养,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参与和运用较为被动。以新闻标题或导语的使用为例,完全了解新闻标题或导语概括一则新闻核心内容这一功能,能高效搜索自己所需信息的只占调查总数的47%,41%的只是稍微了解,而12%的大学生则对此功能一无所知。在媒介信息对自己生活是否有帮助的调查问卷中,71.3%的学生认为媒体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帮助微乎其微,只有20.1%的大学生认为媒介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只有少数学生懂得通过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资源,学生缺乏主动运用媒介获取信息的意识,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媒介信息资源并主动参与和运用媒介。

(四)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知识缺乏

良好的媒介道德法律意识能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营造健康绿色的媒介信息环境,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媒介道德法律意识和相关知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表示都遭遇过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网络诈骗,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许多网络不良信息的滋生。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想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技能及对媒介信息的理解、甄别和辨识反应能力,理解媒介概念,增强大学生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媒介使用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媒体的使用或运行流程,正确利用新媒体服务学习和生活。理解媒介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新媒体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误区。此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完善,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还缺少明确的分辨能力,增强其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信息的真伪,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运用道德和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他人权益。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当前,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模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这要求我们应分层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媒介素养水平的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良好互动。

二是互动性原则。教学相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被教育者要积极发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学习信息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提高完善自我媒介素养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不足,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是系统性原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时,要处理好教育活动的顺序和学科知识逻辑顺序。通过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媒介素养知识,获得对媒介素养教育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

四是创造性原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理念上,同样也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三)内容设计

1.理论内容设计

首先,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内容设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整合德育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内容设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同时,媒介素养是一个动态的素养,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对这一板块的研究力度。此种做法无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一个创新。

其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目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方面理论稍显不足,对媒介的认知度不高,这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通过媒介素养相关培训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使用技能、媒介信息相关知识及媒介素养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水平。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寻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理论内容设计。

环境教育学书籍_环境教育学大学排名_学大教育环境

再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增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媒介使用技能、媒介信息辨识方法、媒介相关道德法律法规等几方面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既关注大学生媒介使用技能及媒介信息知识教育,也注重大学生媒介伦理、道德等的人格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综合发展。

2.实践内容设计

一是要开展多样化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高校可以积极与媒体、企业及政府媒介教育相关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新媒体大赛,鼓励当代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创作,弘扬网络正能量。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网信普法进校园”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辨识能力及媒介信息筛选和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运用并重新整合、归纳所获得的媒介信息和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

二是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搭建校园媒介文化交流平台。高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媒介文化交流平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一个很好的引导。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同时通过开展“校园好网民”等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理性用网,提高网络素养,传递网络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大学生的关注点,科学设计媒介信息内容,提高大学生对高校的媒介使用率,有效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政府:宏观引导,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

首先,要强化互联网管理。政府应通过继续完善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互联网管理。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信息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发挥公共事务组织者的功能,联合高校、媒体等举办“网络文明伴我行”“媒介素养知识大赛”“网络安全宣传周”等网络和媒介素养相关活动,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再次,要强化新媒体企业的主体责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完善媒介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媒介产业的监督力度。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一个企业最本质的特点,当前,我国媒介产业多元多样,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为了迎合部分用户的低俗兴趣,提高用户黏度和满意度,罔顾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推送不良信息,污染媒介信息传播环境,比如,时下兴起的新闻客户端APP,根据计算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推算用户兴趣,集中推送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造成“信息茧房”效应等。作为政府,面对这些现象,应该加强媒介产业规范立法,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产业行为,营造媒介晴朗空间。

(二)媒体:加强把关,营造健康新媒体传播环境

首先,利用专栏或专题形式,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和技能。新的媒介不断出现,使媒介形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态势,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因此,媒体应秉持健康媒介素养的目标开设专栏和网站,向大学生传授媒介使用及辨识媒介信息知识。

其次,加强高校现有媒介与大众媒介的和谐整合。校园媒介因为覆盖范围的有限性及包含信息的区域性,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可与大众媒介比拟,因此,应该加强校园现有媒介和大众媒介的有效整合,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各自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创设方向性的视角。

再次,强化媒介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加强媒介队伍媒介素养建设。媒介具有舆论引领功能,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直接关系着社会走向,因此,要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建设,谨遵职业操守,从根本上利用媒介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三)高校:因势利导,切实发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导作用

一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科学设计内容。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甚至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开设都做了专门实施规定。但在我国,因为诸多原因,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具体落实还没到位。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和主要实施者,高校应该积极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合理设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做出指引。

二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高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并且通过政策支持、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途径强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效开展。

(四)学生:自我教育,实现媒介素养自我提高

首先,提高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敏感性。新媒体时代,媒介发展多元,媒介形式多样,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信息,但因为媒介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大量逐利而忽视受众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要擦亮眼睛,时刻保持对媒介信息的警惕性和敏锐性,自我提高媒介素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海量媒介信息,以警惕睿智的眼光去辨识不良媒介信息,让媒介为己所用,而不是给己害处。

其次,增强接受媒介及媒介信息知识的主动性。大学生应该树立主体意识,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多途径自我提升媒介素养。[1]只有主动学习吸纳媒介及媒介信息知识,积极利用身边媒介资源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有效地运用媒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及他人的权益。

再次,增强法律保护意识。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媒介相关道德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临自己和他人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而,大学生要增强媒介道德和法律观念,与侵权的媒介行为和不良的媒介信息作斗争。

(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指导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ZDJH-128)

参考文献:

[1]臧文茜.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6(6).

(作者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kakqq.cn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