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疫情中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建设性报道

添加时间:2024-02-29

/

Video

疫情中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建设性报道

——以《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为例

自2020年以来,全国多地反复发生疫情。在疫情报道中,如何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工作,落实“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做好建设性报道是每个主流媒体要解决的问题。

2021年7月21日,江苏南京暴发新一轮本土疫情,直到9月15日,南京、扬州市本土确诊病例清零,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成立了疫情防控报道小组(以下简称报道小组),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展开一系列建设性报道新闻实践活动。

具有服务意识的权威信息源

当前,各级政府均已建立落实了疫情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主流媒体应当及时公开政府部门的通告、发布会等官方内容,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做具有服务意识的权威信息源媒体,及时粉碎谣言等不实信息。

疫情报道要坚持以群众为中心。

其一,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关注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在疫情期间,南京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于每天上午10点半召开,扬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于每天上午11点半召开,并进行网络直播。报道小组自7月21日起,就对新闻发布会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报道,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的知情权,避免群众受到虚假新闻的影响。

其二,主流媒体应当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疫情期间,报道小组成员既是新闻从业者,也是疫区的群众。从自身处境出发寻找群众关注点,关注微博相关话题留言、朋友圈动态等都能帮助记者找到群众急切需要的新闻点。例如,针对群众关心的如何出行的问题,报道小组第一时间发布了《25日7时起公路离宁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南京:今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须出示健康码绿码》《南京市暂停201条公交线路以及3条轨交线路》等文章,使南京市民知悉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乘坐要求等。

疫情报道应具有创新意识。媒体在疫情报道中常会出现报道同质化的问题,因此,还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才能获得更多关注与认可。

疫情期间单位人员报备制度_疫情单位要求_公司人员疫情动态应该怎么报

疫情报道的创新可以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态的形式创新,不同叙述主体的视角创新,等等,要求记者能敏锐地发现隐藏在信息素材中的新闻点,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作品。

例如,在南京市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中,新闻发言人称:“南京禄口机场保洁人员病历的基因序列与CA910航班的输入病例的基因序列一致。”报道小组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点,发现该航班两年来(截至2021年7月31日)曾有10次因发现境外输入病例(总计69人)被中国民航局熔断的事实。随后报道小组详细查阅了中国民航局官网等多个平台关于CA910航班的详细数据与熔断情况,撰写了独家报道《南京疫情报道追踪:CA910航班曾被“10次熔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积极情绪的引导者

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再度得到了新闻学界与业界的重视。建设性新闻是指“坚持新闻的核心功能,在新闻流程和产品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策略,生产卓有成效、引人入胜和全面深刻的报道”。笔者认为,在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应当缓解群众的负面和消极情绪,引导公众积极、乐观地面对疫情,树立抗疫信心。

关注疫情发展动态的积极面。为缓解群众的消极情绪,报道小组较多关注疫情动态中的积极行为和积极效应,向公众传达乐观、积极的情绪。比如,由于苏康码的颜色对大众出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报道小组持续跟进报道,发布了《健康码如何“黄转绿”?核酸检测三次阴性后向所在地申请人工转码》《南京市卫健委通报五类情形解答苏康码转码问题》等多篇文章。在《南京鼓楼区“黄码转绿码”成功率提高至85%以上》一文中,通过列举多种数据,肯定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效率。疫情报道中数据的列举与对比表现出苏康码转码问题的有序推进,让群众树立防疫信心,对防控工作给予认可。

关注疫情中问题被解决的方面。建设性新闻不仅关注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也会关注问题如何被解决,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交流的平台。报道小组报道疫情迅速发展的动态,也关注由此产生的核酸检测资源压力问题、市民出行问题、居民生活物资保障问题、流调预防工作、确诊患者救治工作等等,让群众全方位地了解问题缘由及解决方法。

疫情期间,全员核酸检测给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巨大压力,报道小组发表了《南京核酸检测机构已超负荷运转,个人单管核酸检测出具结果时间延长》一文,同时也关注这一问题如何被解决。随后发表的《南京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今日投入使用日检30万人次》《江苏核酸检测数据“上云”每小时极限值可采集500万人次》等文章,展现了企业利用新技术克服各类资源紧缺的困难,提高采集核酸样本的效率,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民生保障的关注。关注此类问题解决的报道能让群众对于核酸检测的资源紧缺压力以及科技助力检测、政策保障检测等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利于群众产生积极的情绪,树立抗疫信心。

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员者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反复来袭的疫情最终得以控制,归功于正确的防疫政策指导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抗疫行动。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和谐社会是主流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考验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展现多元的抗疫力量。报道小组关注社会各界的抗疫行动,展现了一幅全员抗疫的社会图景。在《共筑“防疫长城”挥洒“热血青春”》一文中,报道小组深入采访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还原青年学生进行核酸检测的信息录入、采样、样本运输等防疫现场情境,群像式地表现了疫情中的青年力量。在《流调志愿者:一定要跑在病毒前面》一文中,报道小组报道了高强度、高压力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全过程,展现出流调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在《他们坚守在南京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一文中,报道小组采访了援助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的医护人员,展现了他们高尚的职业品德。通过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疫行动的报道,建构了团结一致、齐心抗疫的社会形象,让群众在共同体中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笔者认为,主流媒体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访报道中应当尽量不干扰、影响防疫工作。在防疫工作人员的休息时段采访,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快速完成采访任务等。

榜样人物要“落地”。报道抗疫先进人物事迹,促使更多的群众加入抗疫志愿服务中。但如果一味地塑造具有超高品格的榜样人物,群众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认为普通人无法成为“英雄”。而在榜样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加入一些平民化、生活化的细节刻画,就可以让英雄“落地”,拉近群众与榜样人物的距离。例如,在刻画医护人员形象时,报道小组除了表现他们在职业方面的专业性以外,还会展现他们作为子女、父母、伴侣而产生的担忧、思念之情,以人性的脆弱、柔软引发普通民众的共鸣,更反衬出榜样人物的精神伟大。(李润文 秦悦)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kakqq.cn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