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河口村、霍村分别是“全国文明村”和当地“美丽乡村示范村”。 然而,两者都被困在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两地污水处理站存在设施年久失修、日常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厌氧水解池、塔式生态过滤器、生态植物池之间的连接管道被杂物堵塞,无法发挥正常的净水功能。 在涉案村,虽然有村民自建卫生厕所、化粪池,但仍为厕所废水无处可去、不得不自行处理而苦恼。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疏管理,部分污水处理站长期“沉睡”、“晒太阳”。 这样做无疑会把“好事”变成“坏事”,造成“双输”的局面:国家财政投入无端浪费,老百姓对污染物深感忧虑。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确实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农村群众与幸福生活的实际距离。 但建设的前提是保证项目能够实施、可持续。 否则,只会陷入脱离实际使用的陷阱。 “只有面子,没有尊严”的尴尬境地。 造成目前的局面,当地政府难辞其咎。 这反映出一些地区没有充分了解群众的实际诉求,基层工作陷入了“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只要领导重视”、“不问群众满意不”的陷阱。人们的困难可以解决,也可以不解决。” “只求好看”的形式主义困境,再次给各地各部门敲响了警钟。
时至今日,生活污水处理仍然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和短板,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是治理的关键。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监管涉及政府职责,涉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建设等多个部门。 它们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愿望,是公信力的体现。 。 但这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建设与管理并重,积极整改存在问题。 一方面,统筹谋划、协调调度、综合推进,调动各级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解决受经济条件制约成本不足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运行维护,建立人工湿地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机制,确保人工湿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振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地方政府不仅要承载目标、任务、计划的压力,更要对农村群众充满真情、诚意和诚意。 只有政府部门真正了解民情,站在群众角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村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工作才能保证足量、高质量。 (孔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