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案例」
有位咨询者表示自己最近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甚至没有办法完成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看工作报告越看越烦躁,写工作总结越写越焦虑……)
她说自己工作环境没变,内容没变,作息规律,就是近一段时间刷短视频有点上瘾,她想知道到底是不是看短视频的原因导致了自己的注意力涣散。
——你还能专注地看完一本书吗?
一、注意力涣散
相信大家都听过相声段子或者看脱口秀表演,笑点、包袱如果5秒之内没有,那么观众的注意力就崩塌了,演出就砸了。
对表演者来说很残酷吧。
在传统教育领域也有类似的数据: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每天每多刷一个小时手机,期末考试成绩就会下降0.3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成年人的学习大多是主动的,但是同样没能逃过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有人看视频或者听音频课程,总忍不住按快进键直接看答案,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事实:注意力涣散,已经成了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
我想和你达成一个共识: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什么内容,更重要!
所以在这个「学会」的逻辑里,过程很重要,而这个过程需要思考,需要分析,还需要归因和演算......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大脑也需要论证结果,最后存储下来。
目前,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和学习技术的研究者们都有一个共识:
我们现在存在着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做任务式学习,也就是用真实的任务、项目、目标来牵引自己的学习。
只有以“交付一个任务”为目标,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才能既促进你学习的广度,也能保证学习的深度,还能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成就感。
但是5-10秒的短视频他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导致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无法专注。在阅读稍微长一点的文章时,就会感到烦躁,因为那个每隔5-10秒就会出现的那个刺激点,没来。
俞敏洪曾在访谈中表示,过度沉浸于刷短视频和微信,有两个弊端:
一是不能提高认知,得到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
二是令人浮躁,降低专注力降低。
二、增加我的焦虑。
大概因为短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抛出来的东西太直接了。
因为受到时长限制,短视频要表达的内容必须浓缩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这就注定了短视频很难表达出更复杂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弱化了观众的思维过程。
相当于,直接把结果给你看,不需要你开动大脑进行逻辑演绎、归因和总结。结论就一下子拍到你的脸上了,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根本没有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就把结果接住了。
我会感到焦虑,恰恰就是因为短视频这种过度的“贴心”,我想要找答案,答案自己出现了,我想要找结论,结论就被丢出来了。
大概是因为我正处于一种对知识焦虑的阶段。
我认为短视频剥夺了我思考的权力,而思考力是解决线下所有实际问题的必备能力,如果连这个也“荒废了”,我跟一台机器就没区别了。
——你还有思考力吗?
在短视频的思维架构层面上,视频承载的信息容量非常大,加之平台对创作时长的限制,使得创作者都心照不宣地奔着短平快的内容节奏前进,呈现出来的视频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着我的感官,调动我的直接情绪,需要我深度思考的地方当然就被剥夺了。
也许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太快,一直在推着我走,脚步很快,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慢慢就成为人海中模糊到没有真面目的那一个。
三、没时间思考。
现在的短视频越来越短,几秒钟就爆出一个雷,所以观众等待的边界越来越低,注意力也就变得越来越涣散。
传统意义上学习知识的路径应该是:
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输出结论。
而短视频的短平快让我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基本来不及做深度思考,我只是看到,然后被动接收,在感官上是愉悦了,但实际上对知识的积攒毫无进步,因为这些瞬间划过的信息,根本没有在我的脑海里扎根,更不要我知识体系的延展。
据说一个人每天会接触10000条信息,大概2000个品牌,只有在场景中被关注的才有机会继续,否则就被略过了,久而久之,人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懒惰
——你还能专注地看完一本书吗?
平台的算法很了解我的喜好,而我也很受用平台“投我所好”“即时满足继而上瘾”,在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满足感大量短视频中迷失自己,最终我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为自己看遍了天下奇闻,其实大脑中空空如也,总得来说就是被知识贩卖者视为韭菜的一种存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力更是有限。
都说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知识泛滥的时代,但是智慧却没那么容易复制。
想要拓宽思维边界,想要增加灵魂的厚度,来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