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2023年8月24日下午1时,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通过海底隧道排入太平洋,标志着为期30年的核废水排海正式启动。
这一举措立即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大量网友表达了愤怒和担忧。
“东京电力这是在制造核海带吗?”
“太平洋又多了一个核聚会地。”
这样的评论代表了民众的情绪。事实上,历史已证明,任何形式的核泄漏和排放,都会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海洋生物造成莫大危害。
一、核废水成分复杂,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物危害巨大
经过处理的核废水中,主要含有两种放射性核素:铯-137和氚。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之久,氚的半衰期也有12年。这意味着一旦排入海洋,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长期存在于水体和沉积物中,成为内照射源,无法降解和消除。
海洋生物尤其是滤食性和悬食性生物,会大量吸收这些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链的过程,这些核素会在食物网内不断富集、放大,最终达到很高的浓度,严重威胁顶级食物链生物的健康。历史事实已经多次证明,辐射可以引发各类癌症,导致动物身体疾病、生长发育异常,甚至基因突变。
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日本海洋界因核辐射而变异的生物:
以上生物只是受核辐射影响而变异的一小部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二、全球变暖加剧核废水危害 生态系统面临崩溃
高温加剧重金属对海洋微藻类的毒性,导致核素在生物体内迁移富集。气候变化引发海洋酸化,增加重金属毒性。
未来可能出现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引发核废水和污泥的二次污染和泄露,加剧生态后果。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人为核污染可能使其失衡崩溃。
海洋学家警示,30年的排放计划若持续,或将引发无法逆转的生态灾难,损害超过经济利益与便利。
日本核废水排海后,海洋生物该怎么办呢?如何自保?它们还这么可爱!以下是小编的建议:
海洋生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通过食物链积累放射性核素,因此滤食性和肉食性海洋生物更容易受到辐射伤害。它们可以尽量避开核废水排放海域及附近地区觅食,以减少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量。对于无能力大规模移动的海洋生物如珊瑚、贝类等,它们只能依靠自身新陈代谢系统,尽可能排出体内吸收的放射性核素,但效果有限。一些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减轻辐射损伤。人类可以通过补充饲料等方式来增强这类海洋生物的自我修复能力。各国专家学者也应共同研究核废水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机制,开发相关的药物为海洋生物进行防护。比如抑制甲状腺功能的碘盐类药物等。各国环保人士需要加强监测,记录出现的变异个体。这些证据可以促使日本政府认识到核废水排放的危害,进而停止排放。
三、必须停止排放 采取负责任的废水处理
无论从生态还是道义上讲,大规模排放核废水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希望日本政府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珍惜每一个生命个体,审慎对待海洋资源,停止核废水的排放,采取负责任的处理措施,而不是轻率地损害海洋环境。
同时,环保人士和专家也应继续监测辐射水平,为可能出现的变异案例留下证据。我们必须齐心协力保护海洋,不能让核辐射持续伤害这一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