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Peter Van Den Hazel/国际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联盟()主席
如果真的爱孩子,请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环境。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数据,是的,很触目惊心:
“2013年,5岁之前死亡儿童数量达到630万人,其中有很多人都死于各种传染疾病”;
“2013年,全球差不多有20亿左右儿童在0到14岁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空气是否洁净?孩子们呼吸污染空气总量是非常之巨大的,是一个天文数字”。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5月28日,国际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联盟()主席Peter Van Den Hazel在“上海论坛2017”年会上讨论了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环境问题,来自荷兰的Peter Van Den Hazel也是联合国儿计会以及儿童健康保健和国际儿童健康联盟方面的专家,他强调说,“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有一个聪明的头脑。”
以下是Peter Van Den Hazel的演讲内容:
世界各国生活环境多种多样,有些人并不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生活环境当中,他们本应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但是,没有。
根据2013年的数字,5岁之前死亡儿童数量达到630万人,其中有很多人都死于各种传染疾病以及分娩阶段的疾病,并发症、肺炎、分娩期并发症综合症非常多,从2013年数据来看,全球差不多有20亿左右儿童在0到14岁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看一下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空气是否是洁净的?我们现在呼吸的空气,如果你计算一下我提到的基数,不难发现他们呼吸污染空气总量是非常之巨大的,是一个天文数字。由于我们儿童生活的环境比较糟糕,各种各样疾病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比如肺炎和麻疹等等,虽然我们有很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如果这一趋势持续,我们5岁以下幼童在2030年的死亡率,特别是发达地区,比2013年数据将提高到33%和60%,这些疾病的来源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部的,还有各方面的干扰及不平衡,也有社会经济各方面,直接暴露在风险空间下的影响。
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人类活动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我们来看一下环境本身,环境本身也出现了问题,对于我们外部环境,对我们的疾病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对儿童的影响是致命的。有哪些症状?社会和生态的干扰,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压力,气候变化以及人口的增长。这些方面都会不断地影响着儿童健康的方方面面,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如此。
最近我们看到糟糕的后果出现了,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恶果。我们看一下这三个关键问题,环境直接暴露导致我们吸纳了很多有害物质,并且导致有害物质的高度附集,带来了负面因素和负面效应的集聚和影响,包括在不同的市场当中,不同的环境因素不同程度地侵害着我们的各种体系,包括体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等,对儿童影响尤其之大,特别是新的有害化学物质。
从对神经、肺炎、呼吸等系统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来看,不难发现,恶果已经很早就产生了,而且在未来会变得进一步恶化。从和健康效应有关的因素来看,不管是主导因素,还是迁移因素、中间因素、环境因素方面都是如此,这些因素之间有互动关系。对于环境的污染来说,影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三者之间互为关联、互为因果。同时一个因素的恶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主导因素的表现,以及对于中间相关其他因素的恶化。
所以不管是在行为、压力还是改变暴露物质方面,似乎有更为严格的一种对应关系。儿童暴露在风险当中的水平,在全球国家地区宏观层面 很多的因素,包括不安全的,肮脏的水体,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二手烟,以及缺乏足够的卫生健康体系及条件。气候因素和气候污染也会对我们经济处于贫困水平和欠富裕地区的儿童带来极大影响。
可以说这些因素对每个人的健康,对每个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间层面来看,除了微观宏观还有一个中间层面,在儿童健康方面体现比较明显的就是以下几个部分,贫穷、低收入、生活条件差、住房条件差,过度在农业生产当中使用化学品,包括交通事故,在非安全环境当中出现溺水,以及儿童用工劳动过高,或者打儿童工等等。
微观层面来说,我们把范围限制在个人环境当中,涉及到哪些方面呢?儿童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智能和学习能力,当然这些要看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以及相关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居住、教育、食物摄入等等。
我们其实低估了来自于我们人体以外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当中,对于儿童健康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这些因素,不管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如此,这点不应该被低估。
经过我们多年观察发现,对于疾病的负担也出现了分配不平均的情况,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和欠发达的少数族群,更加容易受到空气污染和大气变暖的影响,我们很多室外空气污染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工业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很大。
全球来讲,哪些地区容易受到极端气候及事件的影响?这同样和中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群体的地域性有点吻合。儿童向来比成年人,或者说比其他健康人群更容易受到极端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温度的突降突升,包括和空气相关的污染疾病,包括传染病,以及过敏源等等。
在这些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的地方,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当中,缺衣少食的地区当中,保护自己的能力就更差。在中间层面也有一些因素,不管是在生态领域相对比较脆弱的区域,还是在一些其他遭受严重污染的区域,不管是水体污染、空气污染还是住房条件的糟糕,都带来了重大疾病的负担影响。
在我们行为方面,在生活习惯方面,以及在相关风险敞口的暴露方面,都体验到了相对比较严重的后果。在这些脆弱性方面,我们这里有一个马太效应,脆弱地区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随着我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易受破坏和脆弱地区,处于我们高度关注的版图当中。
驱动力方面我们做了研究,发现50%以上的全球人口现在住在城市当中,尤其是在第三世界超大城市当中出现了井喷的现象,因此这些人对于汽车,对于交通运输手段会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会提出比较多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化高度发达,正处于发展渠道当中的国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有害工业的重新迁移和安置,包括钢铁、化工、杀虫剂,以及农药,包括旧船拆解,旧废弃物处理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更大。微观层面涉及到的是个人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几年当中,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和妇女在进行着废弃物的拆解,希望能够换钱。在整个拆解和分解过程当中对周围水体、气体、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包括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呋喃等物质,导致成本非常之高,我指的是健康成本。
每一个儿童生而聪明,我也希望大家都是如此,生来都是聪明健康的宝宝,但很糟糕的一点事情。很多人谈到各种类型的化学品,包括新生儿期,或者出生前的,可能会影响我们大脑的发育。很多化合物没有得到非常充分的研究,这是在科学上非常大的差距和空白。
污染是世界各国儿童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跟着自己的父母搬离,还是其他原因搬离,这是欧盟的一些数据,他们列出了很多主要因素,其中环境应该是人口迁移,特别是儿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经济、社会、政治和其他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起到相对重要作用的,决定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搬离,因为我们缺衣少食,或者说是缺乏一定的资源。我们这里有一个判断,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不加任何节制的话,显然会与我们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全球的一些变化,以及生活的压力也会导致人们不得不从一个地方迁到另外一个地方,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政治和环境整合的原因,比如说在中度地区、交战地区,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水污染导致的流离失所,可能在接下来几十年里面变得比较严重。
同时我们要对自己废弃物品有效处理,要不然就不能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难民当中40%是儿童,有26000万左右的儿童有流离失所的经历。这些数据本身是非常非常惊人的,该如何来应对大量的迁移人口,如何来对这个现状进行有效的控制呢?我们谈到了很多的可持续性,除了环境的可持续性之外,我们还是要关注经济的可持续性。如果环境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类基本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除了经济的可持续性之外,我们还要记住,必须要有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人类和社会如何协作?如何相互支持与融合?才能建立一个更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界,这都是可持续性的支柱,有三个重要的支柱,环境、社会、经济层面,这些因素需要相互交织,我们不可能解决一个问题,而让其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把所有的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除此之外,我确实认为,作为成年人,我们有义务为儿童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他们并不是造成世界现状的原因,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影响接下来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做的,成年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对儿童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有一个聪明的头脑。首先我们必须要降低社会经济的差异,而且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力来进行循环经济的尝试。我们应该积极推广更为正面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住房,要使用清洁有效、可持续性的经济,让孩子获得一个可持续性的世界。
我必须要确保我们能够降低室内和室外空气的污染,尤其是在那些欠发达地区,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确实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疾病和儿童的死亡。我们还需要改善水体质量及相关的环境,我们需要对卫生状况进行进一步改善,因为工作原因和化学品的接触应该被尽可能地阻断。
未来父母怀孕之前,也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接触污染的环境。如何来实现这样一些目标呢?我们应该涉及各种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健康方面的不公平性。而且我们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行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必要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在我们设立我们教育系统的时候,也许就能够把生活方式或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在宏观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非常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的同传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审定,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期编辑 郦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