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已过去近10年,但事故产生的大量核污水该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重大难题。据日本媒体报道,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中核污水储蓄罐即将装满,日本内阁会议将在10月底前正式决定,把核污水排入太平洋。123万吨核污水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持续长达30年。
消息一出,旋即在日本国内外引发轩然大波。面对反对声浪,日本政府并未拿出替代方案,只是一再表示,最终决定尚未做出,并不断强调,核污水经稀释后,其中的有害物质氚的排放是安全的。然而,公开资料显示,如果人类持续暴露在氚辐射下,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DNA遗传损伤。更可怕的是,处理过的核污水中不仅有氚,还有碳14、钴60和锶90等大量放射性物质残留。分析人士认为,若该计划得以推行,不仅是太平洋的巨大灾难,全世界都将为这一鲁莽行为付出代价。
在国际社会当中,日本一直努力构建所谓“正面”人设。看似遵守国际规则,维护国际正义,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过去几年间,日本多次因违反国际法原则被国际社会喊话。就以捕鲸为例,为了对抗国际社会压力,日本于2018年退出了国际捕鲸委员会。此次排放核污水行为更是严重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对“海洋坏境”的相关规定。
规则在前,日本为何一意孤行?一方面,是其自认为仍可以欺世骗人。按照日本政府的说法,做出如此决定是“别无选择”。可如今的困局正是日本政府隐瞒核泄漏问题结出的恶果。事实上,在核污水排放的问题上,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已有过多次“不诚实”记录。在福岛核事故初期,日本政府谎称“影响有限”“善后处理进展顺利”,东电公司也早就知道堆芯熔毁,却频频隐瞒真相。如今问题积重难返,他们又想将老套路如法炮制一次。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政权更迭、奥运会停办等事件的冲击,日本正遭遇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困顿。数据显示,因疫情导致负债超过1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3.3万元)而宣布破产的日本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00家。这种背景下,如何尽快甩掉核污水处理这个巨大包袱,也就成为日本政府铤而走险的动因。
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资源,核污水排放的影响已经超出国界范围。对此,相关国际组织应该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日本定期公布核污水处理情况,组织国际调查团实地调研与监督,向全世界进行事实情况披露。更具体而言,把福岛核污水处理议题纳入到联合国、G20等多边机制的议程中来,激发各界群体对该问题的关注力度,形成更广泛的全球共识,谋求更权威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