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进入九月,头发掉光、元气尽失的外甥忽然病情告急。鼻子血流如注,并且从咽喉里吐出大量的血块。塞在鼻孔里的棉球已经渗满了血,洗脸盆则是被他所吐出来的东西染得一片鲜红。”
这里的“外甥”正是福岛核废料污染的受害者。
如何处理核废料,成为全人类的难题!
而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向外公布了“核管家”——“启明星Ⅱ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一可以完美解决核废料的装置,在实验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坊间甚至有传闻称:这是中国绝不会出售的技术,即使日美出高价求购“启明星Ⅱ号”的关键技术也遭拒绝!
可见,“启明星Ⅱ号”已经深得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已是指日可待!
那么,核废料究竟有多危险?中国的“启明星Ⅱ号”究竟有多么出色呢?
(国产反应堆)
一、危机:缘起核废料的污染
童年时期,美国男孩夏曼时常看到迈阿密南边海平线上出现的一些不知名的大船,并萌生了人生的第一个愿望——“离开故乡”。这些大船“掐住我当时的清纯的心灵到未知的世界神游,是造成我灵魂游牧的元凶”,触发了夏曼对美国之外的世界想象。
这是因为当夏曼北望时,迎来而来的只有阴霾密布的“黑夜”,从未有白昼的光影——这是核废料带来的污染。
迈阿密的凄惨与艾森豪威尔息息相关:在1953年,其任总统后,将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但讽刺的是,追求国家安全反而导致了环境不安全。
迈阿密核试验基地作为美国在冷战时期最重要的核试验基地,约承担了美国在冷战期间总核试验次数的90%。
(核废料)
核武器试验不仅是物理和工程问题,其所产生的核废料在生态学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实验。
核废料所带来的“创伤”既包含瞬时的创伤,即受害者接触核废料瞬时所带来的肉体上的损伤;也包含时间延续性的创伤,即后期因核辐射所造成的原子病给被爆者带来的病痛折磨。
核废料的污染堪称“史上最致命污染”。
其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式武器,核废料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子核,原子核一旦爆破,其便会产生中子、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等释放能量的物质,从而导致强劲的爆风。
1965年,在内华达州的核试验基地,倾泻的核废料意外引发爆炸,把爆炸中心地带的物质吹向四面八方,其杀伤力超乎一般灾难性事件所导致的冲击。
据《美国灾害医学统计资料》记载,“核废料污染所致的损伤种类大体分为烧伤和外伤,但是也有两者兼有者,也有无损伤发生放射病的,所以在本调查中分为烧伤、外伤、烧伤复合外伤,无损伤四类,进行统计。”
(核废料)
也就是说核废料给受害者留下的除了瞬间的外科损伤之外,还包括上述“无损伤”类别的中的原子病。
而原子病症的出现早晚不一,其后遗症影响显然是一个漫长且深远的过程。
克里斯·理查兹是亲历过核废料污染的美国作家,身为幸存者和目击者,他最有发言权,描述其所见所闻。
他把自己的所想所思都汇融在笔尖,而字里行间到处充斥着不忍卒读的惨绝人寰之景象。
首先,是触目惊心的烧伤复合外伤。
由于核废料的排泄口位于河岸却未曾通知民众,因此毫不知情的人们依旧聚集在岸边,这导致大量的人出现了烧伤的症状。
而克里斯·理查兹“开始并不知道这就是灼伤,又没有形成火灾,是在哪里烧成这个样子的呢?对那些奇怪的模样倒不感到可怕,而是觉得可悲又可怜。”
(日本核废料处理现场)
被核废料意外“点燃”的人像从铁烤炉煎出来一样,这些人全被烧成了一个样子,跟一般的烧伤不同,没有露出红肉和白点,而是带灰色。与其说是被烧,还不如说是被烤,就像是烤好的马铃薯剥去了皮一样,那灰色的皮耷拉在肉上。
严重的烧伤、灼伤,生命的顽强与脆弱有时就在一瞬之间。
既有从这些苦难中坚挺过来的幸存者,但更多的是不幸的罹难者,尸殍满地,衣不附体。
然而,除去接触核废料的瞬间会给人体造成巨大的破坏,核废料所含的放射性物质导致的辐射性伤害在此后漫长的岁月当中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显性问题。
换句话说,核废料污染除了给幸存者造成瞬间的肉体创伤之外,由核辐射导致的原子病也让幸存者朝不虑夕,深受折磨。
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结束后,对生活在福岛核电站的幸存者来说灾难才刚刚开始。
小银自己在震后一个月精神一直不错,脚上的烧伤也明明痊愈了,但到了次月突然开始脱发,牙龈开始出血,斑点也开始冒出来。
(堆积的核废料)
到月底时,他已经处于重症状态:严重脱发,牙齿东倒西歪,牙龈流脓,而且消痩得像干柴一样。
如果不是遭遇核辐射,24岁的小银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生命之花从绽放迅速走向枯萎。
核辐射导致造血等身体功能障碍,脱发、流脓、烤茄子般的肤色、八十岁老头般稀疏灰白的头发,原子病活生生把一个健康的少年逼迫到气竭形枯。
小银不过是罹患原子病的众多幸存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像他那样遭受原子病折磨而离开人世的人不甚枚举。
然而,面对着种种惨剧,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未曾想过从源头上治理核废料排泄的问题,他们打压“反核组织”,用枪声盖过百姓的呐喊声。
2014年2月,一些小的团体在华盛顿特区举行5000人的示威活动,他们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核试验,其口号是“不要流血和死亡,我们需要生活和自由。”
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和平主义团体和反核组织也都在本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
然而,强大的国际舆论并未使得美国人感到紧张,他们依旧我行我素,置百姓安危于不顾。
存亡之际,中国的“启明星”为世界带来了希望。
二、破冰:希望之巅的“启明星”
2016年,我国中科院重磅披露:我国首座铅基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启明星Ⅱ号”首次实现临界。
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完全“不知所云”。事实上,中科院发布的消息,标志着我国的核废料处理系统“启明星Ⅱ号”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无人能望其项背。
在这一则消息发布不久之后,就有消息发出:日美高价求购,反而遭到中国拒绝!尽管未得到官方的证实,但是“启明星Ⅱ号”显然是在国际上打响了名气。
那么,“启明星Ⅱ号”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国产反应堆)
如前所述,核废料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废气,它们不仅会致癌,还会破坏地球的大生态环境。
而“启明星Ⅱ号”在原有的“启明星Ⅰ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加入了“双堆芯”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放射性废气的排放限值,使得放射性废气均被收入装置之中。
除去气体废弃物的处理之外,“启明星Ⅱ号”对固体废物的处置更是更人叹为观止。
在“启明星Ⅱ号”投入实验之前,日本人选择海洋倾倒的方法,这种方法会直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已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禁止。然而在2022年7月,日本仍然无视国际规定,将核废水排入大海之中。
美国人则大都是采用“近地表处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对象以中、低放射性废物为主,掩埋深度只需距地面十米以内即可。但是,一旦超过一定年限,核废料就会泄露,“为祸子孙”。
(国产反应堆)
而日美诸国之所以在处理固体废物上犯难,是因为固体废物处置库的选址是一项高科技含量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人口因素、环境保护等多科学联合,并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使所存放的废物的放射性核素在经历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地球演变和地壳运动以及自然灾害仍能隔离于人类环境。
而我国自主研发的“启明星Ⅱ号”则是完全无需考虑选址问题,“启明星Ⅱ号”就作用在核电站之中,可以将废物“收集”在自己的“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后甚至可以重新利用,能够保证相当之高的回收利用率。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环境的极大保护!
根据中科院披露的数据,在“启明星Ⅱ号”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曾对核试验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在受核试验破坏的沙漠中植被的自然恢复和管理状况。
(反应堆)
2018年中国农业部的报告中显示,在受核试验破坏的场址上,自然植被显示出正常的生态演替模式,几乎完全不受核试验的影响!
因此,“启明星Ⅱ号”完全地保障了当地的生态,使得试验场的自然环境在逐步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平衡中。
恰如中科院研究院所言,“启明星Ⅱ号”将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核管家”。
但这绝非是自夸直言,“启明星Ⅱ号”的伟大构思更是被俄罗斯网友称为“太空处置”的进阶版:
而所谓的“太空处置”是将核废料置于运载火箭中,发射至太空,并永久存放在太空中。这一想法最初是由原苏联科学院院士卡比擦于1959年提出的。
但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待核废料的态度基本流于应付或者消极对待,再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致使这一方案无人问津。
(“启明星2号”实验图)
在“启明星Ⅱ号”横空出世之后,核废料不禁无需发送至太空,甚至都不会和空气有任何接触,可谓是坐落在地球上的“启明星”。
结语:
美国核实验员加布里埃尔·斯罗尼纳曾在实验记录中讲述了自己接触核废料的亲身体验。
核污染发生之后大约两小时,“我”开始呕吐白色的泡沫;
夜幕降临时,“我”开始下痢,水状的下痢,就像是青草榨出的汁水一样;
第二天口腔开始溃痛,体温开始渐渐飘升,因为嘴痛而进食困难。
之前还以为全身状态不错一直比较安心的“我”,现在也终于开始食欲不振。腹痛等肠胃障碍引发的下痢呈水一样的状态,并混杂着血液般的粘液。
入秋后“我开始掉头发。身体倦怠无力,食欲全无,整日昏昏欲睡。突然有一天无意间发现手腕上出现了两毫米左右的红色斑点。因为太痒用手一挠,汗毛带着溶化的脂肪脱落了,开始化脓。脚上也开始出现斑点。但是腹部、胸部和背上没有,只是被爆当天露在衣服外面的部分有这种症状。”
这正是接触核废料之后的真实写照,加布里埃尔·斯罗尼纳的描述画面感十足,把受害者遭受核废料破坏的肉体之痛的惨状刻画的入木三分,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而“启明星Ⅱ号”这位“核管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为世界上的核废料处理者带去了福音,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一份保障。
参考资料:
科学网.我国首座铅基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达临界[N],2016
庄慧娥.核废物流处置中的核素迁移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
胡欢,王汝成,张爱铖,徐士进.富铯矿物及其在核废物地质处置上的意义[J].地质学报,2006
袁涛,王晓宇,栗再新,陈志.核废物处理途径的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
李国敏.核废物处置试验场环境地质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10
杨中伟.美国能源部公布乏燃料与高放废物管理和处置战略[J]. 核废物管理,2013
钱天伟,武贵斌. 核废物处置环境影响评价支持系统的开发[J]. 辐射防护通讯,2006
Ken, A World: and , New York: State of New York Press,2003.
A, on the Wind: The Test Ban , 1954-1960, New York: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