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示意图
5种处置方案成本不一样
在核污染水进入大海后,海水呈现出两种颜色。
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东京电力公司在当天召开的临时记者会上宣布,当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接下来每天将排放约460吨,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
为何日本急于 排核污染水入海?
2011年3月,受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影响,日本东电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最高级别的7级核事故。事后东电公司持续向1至3号机组安全壳内注水以冷却堆芯,加上地下水和雨水不断汇入,核电站已储存约130万吨核污染水,且以每天140吨的速度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核污染水存储罐接近饱和。东电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水罐,现有储水罐137万吨的储存容量2023年秋季将全部用完。而且一旦发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因此不得不对核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稀释处理后排放入海。
但曾有国际环境组织指出,在福岛核电站的第七、八号机组建设预定地、埋土场及周边有一块土地可用于建造污水罐。如果建造20个大型污水罐,大约可以存储48年的污水量。不过,日本政府和东电称需要时间与福岛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协商。
诸多方案中
为何选择排海方案?
实际上,日本核污染水处理方式,并非只有入海这一种选择。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工作组曾在2016年提出5种处理污水方案,包括注入地层、排入海洋、蒸汽排放、电解释放、固化填埋等五种方案。分析发现,将污水稀释后排入大海,是所有可行方案中花费最低、也是最快的方式。
核污染水排海 产生哪些恶劣后果?
研究表明,福岛核污染水含有氚、锶-90、铯-137、钴-60、碳-14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
核素进入身体的3种途径:
1.饮食摄入,富集了核素的鱼虾很可能被人类吃进体内。
2.呼吸摄入,入海的核素可能会通过蒸腾作用进入空气。
3.如果特定海域内核素含量极高,人体接触海域,可能被直接照射进入体内。
危害可能在数年后显现:
1.铯-137易存留在肌肉中;
2.锶-90易积存在骨骼中;
3.钴-60的半衰期大约是5.27年,其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人如果长期暴露于伽马射线中,将会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到5000多年。
核污染水何时
抵达我国沿海?
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其中,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
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海盐、海鲜 还能正常食用吗?
8月24日中午,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海关总署决定自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森林表示,日本核污染水经过洋流传输后,与我国接触的水域核放射量会降低很多。我国民众不需要太过恐慌。
此外,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已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晏瑲表示,我国食用盐主要来自井盐,不会涉及污染区域,居民不用过度囤盐。
日系化妆品 安不安全?
日本的化妆品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19年开始,日本成为中国化妆品第一进口国,直到2022年位置被法国取代。
那么,核污染水排放是否会对这些日资化妆品产生影响?还能正常使用吗?
有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首先要以是否使用海洋原料对化妆品进行分类。核污染水排放可能会对海洋来源的原料产生影响,如海藻、鱼胶原蛋白等。“除了直接来自海洋的化妆品原料外,还包括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会被海洋生物富集,并被带入化妆品原料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和标准强制化妆品工厂进行放射性检测。
根据我国《海关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海关依法对各类海关监管对象开展核辐射监测,以防范放射性物质非法出入境。
综合央视新闻、央广网、澎湃新闻、海关总署、新京报等